028-60197578 | 0838-5196178
首页新闻动态新闻动态

第21个世界过敏性疾病日到来,关于过敏,你知道多少?

来源:市场品宣部更新时间:2025.07.11浏览次数:15


v2-09b3305d8ab07f010c87e17a61171152_720w.jpg

七月流火,对过敏人群而言却意味着另一场战役的开始。当你在空调房里打着喷嚏,或为孩子身上的红疹焦虑时,可能正身处一场波及全球30%人口的“免疫系统内战”中。最新数据显示,我国过敏性鼻炎患者已达2.4亿,患病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。更令人警醒的是,儿童哮喘患者中超过80%是过敏所致。这些数字背后,是无数个被鼻塞困扰的不眠之夜,是学龄儿童因瘙痒无法集中注意力的课堂,是随时可能危及生命的过敏反应。在今年的世界过敏周期间,让我们一同揭开这场“免疫内战”的真相,为免疫健康保驾护航。


01过敏的真相:当免疫系统“草木皆兵”

过敏的本质是免疫系统对无害物质的过度反应。当花粉、尘螨或食物蛋白等物质进入敏感人群体内,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其识别为“入侵者”,并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进行攻击。

过敏性疾病的两大“主力军”:

♦ 季节性过敏

- 主要元凶:树木、杂草花粉(春季4-5月;秋季8-10月)

- 高危地区:北方地区更为突出

- 典型症状:阵发性喷嚏、清水样涕、眼痒流泪


♦ 常年性过敏

- 主要元凶:尘螨、霉菌、宠物皮屑、蟑螂

- 高发区域:南方潮湿环境尘螨滋生严重

- 特征表现:持续性鼻塞、夜间咳嗽、皮肤湿疹


值得警惕的是,约40%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会合并支气管哮喘,在鼻部症状的同时出现喘息、胸闷等呼吸道症状。这种“同一气道,同一疾病”的现象,提示我们需要整体看待过敏问题。


02 科学用药:抗过敏药物全景图

面对琳琅满目的抗过敏药物,如何选择是关键。目前临床常用药物主要分为四大类:抗组胺药、糖皮质激素、白三烯受体拮抗剂、生物制剂。

图片


用药黄金法则:

1. 阶梯治疗:轻症选用抗组胺药,中重度联用鼻喷激素

2. 规律用药:激素类药物需连续使用2周才达最佳效果

3. 警惕药物性鼻炎:减充血鼻喷雾连续使用不超过7天

4. 特殊人群注意:孕妇首选生理盐水冲洗,儿童用药需严格按体重调整


03 被低估的风险:过敏的“多米诺效应”

“只是打喷嚏而已”——这种认知误区让很多人错失了早期干预良机。过敏性疾病若未规范管理,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:

♦ 直接危害

- 睡眠剥夺:鼻塞患者深睡眠减少40%,导致日间功能障碍

- 学习能力下降:过敏儿童注意力分散,学习成绩平均低15%

- 经济负担:患者年均就诊10.3次,间接费用达1383元/人


♦ 远期并发症

- 呼吸道重塑:过敏性鼻炎→哮喘→慢阻肺的进行性恶化

- 心血管风险:严重过敏患者心梗风险增加30%

- 代谢紊乱:长期使用口服激素可能导致血糖升高、骨质疏松


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过敏性休克——今年世界过敏周特别聚焦的“可预防的威胁”。当出现呼吸困难、喉头紧缩感、血压骤降时,需立即使用肾上腺素笔并急诊就医。


♦ 常见诱因包括:

- 食物:坚果、海鲜、牛奶(儿童主要风险)

- 药物:青霉素类抗生素、造影剂

- 昆虫毒液:蜜蜂、黄蜂叮咬


04 防治一体化:打破过敏进程链条

 1. 精准诊断:找到你的“免疫触发器”

- 皮肤点刺试验:经济快捷,15分钟出结果

- 血清sIgE检测:不受抗组胺药影响,可定量分析

- 激发试验:食物过敏金标准(需在医疗机构进行)

*特别提醒:过敏原检测需结合临床表现解读,避免盲目忌食导致营养不良。


2. 环境控制:打造“无敏空间”

- 螨虫防控:每周60℃以上热水洗涤床品,冷冻毛绒玩具

- 花粉阻隔:高峰期关窗,外出佩戴特制口罩

- 霉菌防治:卫生间保持干燥,定期清理空调滤网 


3. 对因治疗:建立免疫耐受

脱敏治疗(AIT)是目前唯一可能改变过敏自然病程的方法。通过逐步递增过敏原暴露量,使免疫系统产生耐受:

♦ 治疗方式

- 舌下含服:居家用药,每日一次

- 皮下注射:医疗机构进行,每月一针


♦ 临床获益

- 疗效持久:完成3年疗程,停药后效应可持续7-10年

- 预防哮喘:使鼻炎患者哮喘发病风险降低50%

- 减少用药:70%患者可停用对症药物

尽管疗效确切,我国符合条件患者中仅约10%选择脱敏治疗。治疗周期长(至少3年)、专业医生不足(全国变态反应专科医生不足300人)是主要障碍。


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纱窗,那些在枕边飞舞的尘螨,窗外摇曳的花粉,餐盘中的牛奶鸡蛋——这些平凡的存在,对过敏者而言却可能是健康的威胁。过敏的本质,是身体对这个世界过度的深情。值得欣慰的是,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,从传统的抗组胺药到新型生物制剂,再到个体化脱敏方案,我们拥有了越来越多对抗过敏的武器。而比技术更重要的,是建立“防治结合”的科学观念——正如专家所言:“过敏性疾病需要三级防控体系,从基层全科医生到专科医师形成合力”。


这个世界过敏周,愿每一位与过敏抗争的朋友都能自由呼吸,无畏花开。


【温馨提示】本文仅作健康科普,不能替代专业诊疗意见,具体用药请遵医嘱。文中数据引自权威医学期刊及医疗机构公告,准确性可靠。


参考资料:

1. 我国过敏性鼻炎患者达2.4亿现状分析;

2. 抗过敏药物临床应用专家共识;  

3. 世界过敏周主题发布;  

4. 脱敏治疗中国现状;    

5. 司普奇拜单抗临床应用。

撰文及编辑:市场品宣部

本网站尊重原创,参考内容已注明来源。所有图文视频音频资料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