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8-60197578 | 0838-5196178
首页新闻动态新闻动态

出伏入秋:学会科学应对“温燥证”

来源:市场品宣部更新时间:2025.08.14浏览次数:18

出伏入秋:学会科学应对“温燥证” 




树写实自然风光干旱环境枯树干燥土壤山脉插画(商业使用).jpg


身体正在经历“秋燥+伏湿”的双重考验

2025年8月19日将正式出伏,但“秋老虎”将持续发威——白天气温可达32-35℃,而空气湿度较盛夏下降15%-20%,形成独特的“干热”气候。这种环境下,人体面临“湿热未清”与“秋燥初起”的双重夹击,约65%的人群出现咽喉干痛、皮肤脱屑、便秘等“温燥证”症状。科学应对此阶段的健康挑战,需从环境适应、代谢调节及合理用药多维度入手。


一、出伏入秋:从“湿热”到“温燥”的转变

1. 气候三变局  

(1) 温差扩大:早晚气温可低至22℃,较正午温差超10℃,血管频繁收缩扩张增加心脑血管负荷;

(2) 湿度骤降:空气相对湿度从70%-80%降至50%-60%,黏膜屏障功能削弱30%;  

(3) 余热残留:“秋老虎”使体表持续高温,内脏代谢负担加重。


2. “温燥证”的典型表现: 

图片

核心病机:夏季湿热余邪未清,叠加秋燥耗伤津液,形成“外燥内湿”矛盾状态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“秋伤于湿,冬生咳嗽”,也提示我们此时若调理不当,会带来的一些健康风险。


二、降火关键:针对性解决“肺胃热盛”问题

1. 环境行为调整 

(1) 湿度调控:室内湿度维持50%-60%,低于40%时加湿器干预(避免>70%滋生霉菌);

(2) 温差缓冲:进出空调区域前在过渡区停留5分钟,减少血管应激反应;  

(3) 饮水习惯:每小时补水100-150ml(含0.3g/L海盐电解质水),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加重肾负担。  


2. 科学用药方案  

对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、牙龈出血、目赤等症状,可考虑中成药辅助治疗。  


清火栀麦丸(成分:穿心莲、栀子、麦冬)的作用机制:  

• 穿心莲:抑制NF-κB炎症通路,降低IL-6等促炎因子释放;  

• 栀子:调控三焦实火,促进胆汁排泄增强代谢;  

• 麦冬:增加呼吸道黏液蛋白分泌,缓解黏膜干燥。  

临床定位:  

- 适用场景:急性咽炎发作期、饮食诱发牙龈肿痛、用眼过度或上火致目赤。

- 禁忌提示:脾虚便溏者慎用 ;扁桃体化脓或发热>38.5℃需就医;  

- 用法规范:口服0.8g/袋,2次/日;

注: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


三、非药物干预:提升身体抗燥能力

1. 作息节律调整  

保证睡眠:保证23:00-3:00深度睡眠(肝胆修复黄金期);  

午间小憩:11:00-13:00闭目养神20分钟,减少阳气外泄。 


2. 规划科学运动  

时段选择:清晨5:00-7:00(阳气初升)或傍晚18:00后(暑热消退);  

强度控制:心率≤(220-年龄)×60%,出汗量>500ml/小时立即停止;  

推荐项目:太极拳、八段锦(改善微循环且不加重脱水)。  


3. 皮肤与黏膜保护

鼻腔护理:生理盐水喷雾每日3次,维持鼻黏膜纤毛功能;  

眼部防护:使用人工泪液替代普通眼药水,避免防腐剂损伤角膜;  

皮肤屏障:沐浴后3分钟内涂抹含神经酰胺保湿剂。


四、需警惕的健康警报

出现以下症状提示需立即就医:  

⚠️ 持续咽喉肿痛伴吞咽困难(可能进展为急性会厌炎)  

⚠️ 便秘超过3天合并腹胀呕吐(警惕机械性肠梗阻)  

⚠️ 干咳伴夜间盗汗/体重下降(结核病筛查指征)  

⚠️ 皮肤黄染+浓茶色尿(胆红素代谢障碍信号)  

特别提示:清火栀麦丸等清热类药物仅适用于实热证,虚火(表现为低热、颧红、脉细数)需采用滋阴降火方案,误用可能损伤脾胃阳气。请严格遵医嘱使用。


出伏入秋阶段的健康管理,本质是平衡“清余热”与“防秋燥”的矛盾需求。在湿热未完全消退时,需避免过度滋阴助湿;当燥象显现时,则忌用苦寒药物伤津。清火栀麦丸等针对性药物可作为肺胃实热的应急方案,但必须严格遵循症状导向、短期使用、无效停用原则。  对于慢性病患者及老年人,每日监测晨起体重具有重要预警价值——24小时内体重下降>2%提示脱水风险,增加3%则需排查水肿因素。随着气候转变,建议每2周调整一次用药方案,例如高血压患者需依据血压波动调整剂量,避免夏秋之交成为心脑血管事件高发期。 

参考资料:

1.《环境医学》热损伤机制研究(2025)

2. 中华中医药学会《秋燥证诊疗指南》

3. 清川奇®清火栀麦丸药品说明书(国药准字Z20090052)

4. WHO气候健康适应技术报告(2024)

5.《黄帝内经》四时养生理论阐释

撰文、编辑及排版:市场品宣部

本网站尊重原创,参考内容已注明来源。所有图文视频音频资料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