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白露至,秋燥起,全身养护正当时
来源:市场品宣部更新时间:2025.09.04浏览次数:59
白露节气即将到来,清晨的草叶上已见露珠晶莹。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凉一夜”,这句古老谚语正提醒着我们——真正意义上的秋天快要来了。白露节气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。这时天气渐凉,空气也开始变得干燥,我们的身体需要一场全面的“换季”养护。
一、白露养生,从“三不露”开始
民间常说“白露身不露”,这时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,不能袒胸露背。尤其需要注意:
♦ 不露腹:肚脐部位表皮最薄,寒气极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,易引发急性腹痛、腹泻。
♦ 不露脚:脚部分布着人体的6条重要经脉,远离心脏,血液循环不畅,双脚受凉易引发感冒、支气管炎等病症。
♦ 不露背:后背是人体阳气汇聚之处,秋凉侵袭易伤及阳气。
二、秋燥伤身,这些信号要警惕
随着空气湿度下降,“秋燥”成为主要致病邪气,容易出现:
♦ 口干咽干、鼻干、唇干及大便干结、皮肤干裂等症状
♦ 支气管炎、哮喘等肺部疾病高发
♦ 皮肤脱屑、持续乏力或消化道不适
中医认为,肺为娇脏,喜润恶燥,秋燥伤肺,容易引起咳喘症状。因此白露时节要注意滋阴养肺,防止呼吸系统疾病发生。
三、肝脏养护:不容忽视的健康环节
在中医五行理论中,秋季对应的是肺脏,肺属金;肝脏属木。金克木,所以秋季的肃杀之气会影响人体肝的功能。
1、肝脏求救的常见信号
如果你出现了以下症状,可能是身体在提醒你需要关注肝脏健康:
♦ 情绪低沉,脾气暴躁,爱发火
♦ 头晕目眩,食欲不振,面色萎黄
♦ 睡眠欠佳,两胁胀痛,倦怠乏力
♦ 口干口苦
2、科学养肝三法
(1)情志调养:秋季肃杀会让人情绪郁郁。要保持神志安宁,心平气和,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。白领阶层应避免生气,老人要注意避免过度悲伤。
(2)作息调整:尽量早睡早起,保证充足睡眠。肝的排毒功能在晚间十一点左右达到高峰,在十一点前入睡,“夜卧则血归于肝”,让肝得到血液的濡养。
(3)饮食调理:饮食上宜“养心肝脾胃”为原则。多吃酸味食物以养肝,如枸杞、大枣等。推荐尝试银杞莲枣汤:银耳100克、枸杞子15克、大枣20枚、鲜莲子150克,冰糖适量。银耳泡发洗净,枸杞、鲜莲子洗净,大枣去核洗净,上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沸,小火熬煮至莲子烂熟,调人冰糖即成。此汤能润肺养肝,养心安神。
四、白露饮食指南:润、温、淡
出伏后昼夜温差超10℃,夏秋转换时需重点滋阴润燥、固护脾胃。专家建议遵循三原则防秋燥:
1. 润:增食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等滋阴食材
2. 温:虚寒体质晨饮姜枣茶,忌空腹食寒性瓜果
3. 淡:玉米须、冬瓜皮煮水利湿,少油腻烧烤
五、起居运动,全方位应对季节变化
1.睡眠调整
建议每晚亥时(即9点-11点)休息,争取在子时(11点-1点)入睡。规律的睡眠节律能增强身体抵抗燥邪的能力。
2.科学运动
白露之后,运动量及运动强度可逐渐增加,但仍应以不疲劳为原则。项目方面可选择:
♦ 老年人:散步、慢跑、打太极拳
♦ 中青年人:登山、打球、跑步等
还可以配合一些“静功”,如呼吸、闭目养神等。此外,白露后昼夜温差较大,秋季空气干燥是呼吸系统的高发期,老年人或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不宜在晨雾中锻炼。
六、简单实用的自我保健法
♦ 多泡脚:从白露起,可坚持每晚泡脚。水要没过脚腕,温度在40℃以下为宜,时间在15~20分钟,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。
♦ 常搓耳:日常可以经常搓耳朵和腰部,至微微发热为宜。肾开窍于耳,经常搓揉耳朵是一种很好的补肾、养生方法。
♦ 勤练呼吸操:增强肺部功能。有助于强健肺气,抵御感冒及雾霾的侵袭。
七、特殊人群白露养生要点
“秋冻”并非人人皆宜。以下人群需要特别注意:
♦ 糖尿病患者:局部供血较差,如果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刺激,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。
♦ 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:免疫力较低,容易感冒。
♦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:冷空气刺激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。
♦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、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:都不适合“秋冻”。
白露节气的养生,重在顺应自然变化,把握“滋阴润燥”的核心原则。从饮食调理到起居作息,从情志调节到运动保健,全方位呵护自己的身体。尤其需要注意的是,肺部和肝脏的养护在这个时节尤为重要——肺喜润恶燥,易被秋燥所伤;肝木易被肺金所克,需特别注意疏肝解郁。随着气候逐渐转凉,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身情况,合理安排饮食起居,健康度过这个秋天。
参考资料:
1. 《白露过后,养心养肝,饮食四注意,健康过秋,少生病》
2. 《季节交替健康调养正当时 中医专家支招应对“秋燥”》
3. 《今日白露!专家详解白露养生》
6. 《节气 | 白露——滋阴养肺防秋燥》
7. 《白露秋分夜,清内热,祛肝火》
8. 《立秋:阳消阴长,滋阴润燥》
9. 《白露节气到 爱美的姑娘切记不要再“露”了》
10.《「白露」養生:宜吃酸食養肝》
撰文、编辑及排版:市场品宣部
本网站尊重原创,参考内容已注明来源。所有图文视频音频资料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